大學的目的,不是教導單一的技能,而是提供廣博的通識基礎,不是造就某一行業專家,而是培養領導群倫的通才。學生從大學所獲得的,不是零碎知識的提供,不是職業技術的販售,而是心靈的刺激與拓展,見識的廣博與洞明。
耶魯報告(The Yale Report of 1828)
臺灣的學子一直以來從小學、中學以分科教學為導向,雖然九年一貫改變領域方式,但還是領域單獨教學為導向,幾乎很少跨領域統整教學,到大學後更是直 接進入更細微的專業學習,而在大學的通識教育,便是提供在專業學習之外不同領域學習及拓廣其視野,若沒有通識教育滋養與拓廣,進入專業的學習後,可能會培 養出非常專業的技術人員,而缺乏其不同素養,大學教育則是學子進入社會關鍵時期,希望學子能成為具有多元素養的公民,而通識教育則也是培育學子發展多元素 養。因此大學的通識教育是在專業學習之外,另一種接觸多元價值的機會,也是提供學子不同視角看待世界,思考能跳脫單一線性思維,而是以多元思維角度看待每 一件事。
後學目前正在進行跨領域的實踐,專長在環境,但跨硬體與軟體,從以前念建築、都市規劃跨至環境教育,目前一直專注於環境教育在通識教育的實踐,通識 教育領域是相當浩瀚,後學認為環境教育所觸及的課程與內容,是所有一切的基底,因為人類的發展是離不開地球這個大環境,所有一切事物都在地球這個大環境中 發生,而環境教育相關議題在通識教育領域中是較少被碰觸到。不管任何專業,最後進入社會後,均會對環境有所影響,但現今的主流價值漸漸造成人與環境間鴻 溝,因為如此的鴻溝,讓專業領域的教學忘卻需思考專業與環境間關係,是否對環境產生衝擊,因此不同環境議題慢慢浮上檯面,因為全球暖化影響造成的極端氣候 一再衝擊臺灣,透過如此的覺察,即將於六月五日實施的環境教育法,對於環境教育定義為「指運用教育方法,培育國民瞭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,增進國民保護環境 之知識、技能、態度及價值觀,促使國民重視環境,採取行動,以達永續發展之公民教育過程。」,環境教育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與環境的倫理關係,因此讓後學更加 堅信環境教育需透過通識教育傳遞相關倫理價值給不同領域的學子,讓學子未來能成為對於環境是負責任的公民。
Aldo Leopold在沙郡年紀一書中揭露了重要概念:「土地倫理會改變人類的角色,使他們從土地社群裡的征服者變成社群裡普通的成員和公民,這樣的角色,便包 含對他其餘的成員夥伴的尊重,以及對整個社群本身的尊重。」這一段話一直是後學在進行不同環境教育課程中重要的核心哲思,因為社會洪流的影響,讓學子與環 境脫節,甚至產生巨大鴻溝,在不同環境教育課程中,最初與最終,一定要讓學子尋找到與環境間連結,若無法啟發與找到此連結,講授在多的環境概念、知識、技 能…等,也僅是一般的訊息,而無法觸動學子,讓學子真正了解其重要性。
雖然後學是通識教育實踐的入門者,但是,後學所帶給學生的絕對是最誠摯的教學,雖生澀但充滿對環境、對學子的熱誠,希望透過此熱誠,讓學子感受到環 境的重要性,進而回到本身的專業領域,思考可以如何帶給環境友善,後學透過通識教育接觸最多元的學子,將環境帶入課堂,學子下課後,能將視野延伸至大環境 中。
通識教育常常面臨的困境,便是學子會把通識課程視為不重要的學習,但後學認為,若每一位投入在通識教育中的老師若能用熱情、熱誠將不同的素養、內涵 傳遞給學子,後學相信大多數的學子是會感受到,當學子感受到,通識所要傳達的理念便悄悄的在學子的心田播下種子,留待學子日後慢慢發芽成長。教育是百年樹 人,通識教育也是相同,因此可能當下學子不會展現出成長的脈絡,但,用熱情撥下的種子,一定會有開花結果的一天,這一天是身為通識教育的老師所引領期盼。